宋
绍兴十九年(1149年),划崇仁的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和永丰的云盖乡全置一县,名为乐安县。县治设鳌溪,县署设北门古塘。
绍兴二十年(1150年),在古塘右侧造学宫(即孔庙),县署迁于学宫侧(县电影院后面)。
绍兴二十年(1150年),县令魏彦林鉴于乐安舟车难通,上书请求获准将59900余石官租(田赋)折交钱币。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县署迁于詹圩(今鳌溪一小校址)。 (PS:绍兴27年,谢谔摄乐安尉)
淳熙六年(1179年),造县署,修学宫。
淳熙九年(1182年),道修《乐安县志》。
绍定三年(1230年),县署被被毁,县民陈子昴捐资复修。
端平二年(1235年),大水冲毁西门外的安浦桥。
淳祐六年(1246年),增修公廨,重修学宫。
咸淳三年(1267年),二修《乐安县志》;增修学宫;建义仓;立鳌溪馆;造鳌溪桥。
咸淳四年(1268年)夏,大水淹没民房,冲毁鳌溪桥。
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入境,大肆烧杀,人皆逃避。
景炎元年(1277年),文天祥率军抗元,入江西收复吉安、赣州等地,县绅何时举兵响应。
元
大德元年(1297年),县民夏友兰捐田五百余亩,创建死生溪书院。
延祐元年至七年(1314年至1320年),重修县署及学宫的大成殿,增设典史衙门。
至元元年(1335年),水灾严重,大闹饥荒。
至元四年(1338年),田赋拟复征实物,县民刘成德自费赴京,请准仍沿用钱币拆交。
三修《乐安县志》。
至元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红巾军由临江、丰城进入县境,县署与学宫被毁。
至正十九年(1359年),红巾军陈友谅所属邓克铭部进入县城,县令邹士英拒降被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患水灾,闹饥荒。
至正二十六年至明洪武二年(1366年至1369年),重建县署、学宫、牢狱。
明
洪武二年(1369年),典史丁与贤上书申奏免征漕税获准。
洪武十年(1377年),四修《乐安县志》。
永乐九年(1411年),五修《乐安县志》。
宣德七年(1432年),患水灾,灾情无考。
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学宫、建谯楼。
是年,患水灾,灾情无考。
县民曾子良聚众3万据大盘山起义,未久失败。
正统十三年(1448年),六修《乐安县志》。
景泰元年至七年(1450年至1456年),连年水灾,百姓生活困难。
正德八年(1513年),修筑土城竣工,城高一丈五尺。城内宽三里,周围长十里。
七修《乐安县志》。
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修《乐安县志》。
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立社学。
嘉靖四十年(1561年)冬,修土城为石城,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五尺,立四门,周长十余里。
隆庆四年(1570年),知县谢廷策上书请求剔除乐安田赋浮税和清丈全县田亩获准。
万历十年(1582年),兴建宝塔,历七年竣工。
万历十六年(1588年),患水灾,知县盛世翼带头捐俸赈灾,并劝富户捐资助赈。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旱灾。
崇祯七年(1634年),维修城墙。 (PS:崇祯五年,乡贤元良。)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大旱,遭饥荒。
清
顺治三年(1646年),闯王李自成降将王得仁复起义搞清,兵至县城。
顺治十二年(1655年),遭旱灾。
康熙二年(1663年),九修《乐安县志》。
康熙八年(1669年),洪水淹没民房,冲毁金鳌桥,县民何龙独资重建。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修《乐安县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修《乐安县志》。
清理田赋积弊,筹复仓储,订立乡约,创设圩市。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遭旱灾。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遭旱灾。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天大旱,饥民请赈救灾,知县米锦诬民谋反,把总朱秉智为民伸张正义,被构罪下狱。
嘉庆十九年(1814年)九月,发生轻微地震。
道光三年(1823年),十二修《乐安县志》,稿成未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县民何文芬独资创建安浦书院,并捐田二千石办学基金。
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学宫以北创建尚义书院。
咸丰五年(1855年),因捐军饷银18000余两,获准增加文武学额各1名(原方武学额各12名)。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石达开部三月十四日攻入县城,七月十二日退出;十一月十五日又再度攻入县城,知县高学易、典史潘维新皆毙命。
咸丰七年(1857年)闰五朋,在水南、龚坊分设团练局。
六月十七日,驻城太平军被逐;七月十一日,复由宜黄、崇仁分路逼县境,十二日退出,二十五日在公溪阻击太平军时,知县蕲丹书毙命。
十一月,太平军又从永丰进入大池、龚坊等地与民团激战;十二月十七日,再度从永丰、崇仁、新淦三路攻入县城。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二十七日,清军逼城,太平军撤出县城。
咸丰九年(1859年)秋,县绅集资办团练。
咸丰十年(1860年),共捐军费银98406两,获准以90000两永增文武学额9名(至此文武学额各增至22名);以8406两暂增文武学额4名。
同治三年(1864年)夏,太平军由广东进抵抚州一带,经宜黄入乐安,八、九月间全部撤离县境。
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招携、湖坪等 处遭雹灾(雹大如鸡卵),家作物受捐严重。
清理学田,创建乐痒书院。
同治十年(1871年),十三修《乐安县志》。
光绪十九年(1893年),遭旱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遭雹灾。
宣统三年(1911年),遭旱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