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是怎么产生的
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在精神上对终极关怀的需求形成了宗教信仰。
具体而言,当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这种后来产生的自我意识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认识到人和自然的不同,一个是知道了死亡的意义。人一旦对死亡的意义有着明确的理解以后,就对死亡产生了极大的精神恐惧,因为死亡不仅意味着人生的终结,同时意味着人生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由此带来的思索就是,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这种思索有三个典型的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最终到那里去?”
宗教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适当的回答。宗教把人的产生和神联系起来。比如基督教的上帝造人的观点。宗教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在彼岸的永生联系起来。比如基督教的人死后上天堂永生的观点。这样,在宗教看来,人生对于在将来可以在天堂永生而言,是一个很短暂的阶段,死亡不过是一个转换点而已。由此,一旦人相信这种说法,就会减轻乃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的意义。
正是因为宗教可以圆满地用神来解决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宗教信仰就形成了。
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东西文化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其“满足人在精神上对终极关怀需求”的作用是一样的。
人们提到“上帝”,首先想到西方的天主,而不是中国的至高神?
“上帝”是个多义词,查百度百科:▪基督教和犹太教中的上帝;▪中国传统信仰中至高神;▪道教的上帝;▪拜上帝会的上帝;▪佛教中的上帝。归结出来分两个意思:一个是西方的主;一个是东方(中国)的神。
在中国推翻帝制后,中国传统神学基本上都被打上“封建、专制”的标签,其传播受到抑制;而西方之基督教/天主教,却作为“民主、自由”的象征,在民间肆无忌惮地传播。这可能就是原因!
其实,“上帝”一词最早出现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上帝”、“天”。
《易林》:上帝之生,福祐日成。修德行惠,樂且安寧。乾爲上帝、爲福、爲德惠。(句中,含有“乐安”词源)
上帝是中国传统信仰中至高神。中国古代上帝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对北极星(北辰、帝星)的崇拜。
关于“上帝”画像的思考
即然东西方各有“上帝”,本质上也是一样的东西。那么,你画你的“耶和华”,我敬我的“昊天上帝”吧。
可是,百度搜索“上帝”图片全然没有中国至高神的结果,这是为什么?(上文有提到)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中国关于“上帝”的故事没讲好吧。“昊天上帝”端坐天庭,高高在上,一副管理者的姿态;而“耶和华”却派化身(儿子)“耶稣”下凡受罪!
耶稣为民受罪,是基督教/天主教宣传的核心“故事”。正因为如此,西方“上帝”的形象显得更接地气。
其实,中国“上帝”的故事更丰富:中国神学中,关于神仙“救苦救难”的记载(传说)不胜枚举,只是故事显得比较“杂”,也没有统一到“上帝”这一概念上,却让西方把“上帝”一词牢牢攥在掌中。
还有一点,中国人太谦虚。中国人把古籍中对于“上帝”的记载,归结成了一个个“传说”;而西方,却“严谨”地认为《圣经》所述的都是“事实”。如:耶和华造天地万物、玛丽亚受圣灵感孕、耶稣死而复生等等,也是基督教/天主教宣传的核心“故事”。
以上关于“上帝”画像的思考,说明了一个真理:凡事需以民(人)为本,即便是“讲故事”也需如此!
习近平:提升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
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工作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要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妥善处理好领土岛屿争端问题。要维护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
"临川四梦"接地气,抚州成功纪念汤翁
《临川四梦》故事之所以传承400年,经久不衰,是因为演绎人生讲百姓故事、接地气。
抚州成功举办“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共庆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访英期间重要提议的具体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乐安老俵,转载请注明出自“乐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