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岁唱船歌,金鼓齐鸣乐太和。
幸喜三阳开泰运,千门万户阳春多。
旦夕虔诚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借问龙王水深浅,不深不浅好划船。(摘自水南村船歌谱)
乐安环境皆山,古时陆地交通闭塞,内外交流运输主要靠境内的一条主河流——乌江(又称恩江)展开。因此,沿江两岸的民众大都以撑船放排为业,沿江一带的村庄,也成为木、竹、粮食、生猪等地方产品的集散中心。每年过了元宵节,出外谋生的人结伴而行,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远行的船筏队一路顺风顺水,平安归来,当地群众在船队出发之前,要举行一番隆重的祭祀活动,名曰“打船歌”。
打船歌习俗起源于乌江南畔的水南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落布局如船型,曾有“铁准吊船筏,水涨船筏高,千年永不休,百姓保平安”道家预言,是乌江水域的重要码头和历史文化名村。
打船歌习俗由操灯出神和唱船歌两部分组成,此活动在元宵节期间进行,先是到村内供奉神像的祠堂、庙宇中燃香点烛跪拜祷告,然后抬着“水神““许仙真君”“五皇太子”等七尊神像到村中主要巷道巡游一番,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香点烛跪拜敬神,场面十分壮观。“游神”结束后,神像送回祠庙归位,晚上,各房派出操灯队伍,手持各式花灯到大街小巷操灯唱彩,随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打船歌”。
“打船歌”现今保存下来的歌词有157句,皆为七字言。表达的大多是“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一帆风顺”等内容。曲调具有“船工号子”的特征,粗犷、大气、尾音悠扬。伴奏乐器为一鼓一锣(鼎盛时期尚有胡琴、笛子、月琴、唢呐等),伴随着围观群众的吆喝声和阵阵“神统”鸣响,形成一番独特的气氛与韵味。
打船歌习俗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进行,要连唱三晚,第四天凌晨,全村男女老少至村口送船队出发,这时,请来的道士画上一幅很大的“船型图”,图上标有各种神鸟、符号,然后挂在柴棚上烧化(称为‘化舟’),村民们即敬上一碗酒(壮行酒),一碗茶(平安茶),一碗热粥(思乡粥),船工们喝完酒、茶、粥,精神抖擞出发了,乡亲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依依不舍挥手送别,整个“打船歌”活动就此结束。
据水南村史记载,“打船歌习俗”系该村张姓始祖世延公于唐开元年间传入,后来由于水南村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文化娱乐形式较多,“打船歌习俗”活动开展较少, 而迁居万崇乡坪背村的三十一世愈成公反而将此视为“传世之宝”,每年必搞一次,因此,坪背村的“打船歌习俗”保存得更加原汁原味。 |